60歲的陸建成,是濱海工業(yè)區(qū)(馬鞍鎮(zhèn))寺橋村的“老村長”,在村委主任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5年。農村基層工作千頭萬緒——“五水共治”、環(huán)境整治、糧食生產…這位“老村長”通過創(chuàng)新,巧手化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。 種田,建起糧食生產功能區(qū) “雙搶”對農民來說,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(jié)。然而,作為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(qū)的寺橋村,這里的大多數農民卻顯得很“悠閑”,雖然仍有大片的農田要收割、播種,但農田里并沒有見到很多農民在忙碌!艾F在糧食收割、播種都靠機器,農民們再也不用起早摸黑搶時間了!标懡ǔ烧f道。 “糧食作為農業(yè)生產的最基本作物,如何既減少勞力又提高產量!笔顷懡ǔ山洺K伎嫉膯栴}。近年來,陸建成在村里積極實施糧食生產功能區(qū)建設,投入290多萬元,實施機耕路硬化4006米,渠道改造近千米,并建立了一家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,對村民的農田進行代耕代管,使糧食增產達8.1%。2015年,該村被評為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(qū)。 治水,堵源頭根治“黑臭河” 寺橋村工業(yè)企業(yè)集聚,外來人口眾多,“五水共治”是一項極為難啃的“硬骨頭”。 由于受到沿岸工業(yè)園區(qū)廢水的污染,多年來村里的夾濱流溝河水泛黑發(fā)臭,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“黑臭河”。為此,沿岸居民怨聲載道。 陸建成作為村長,親自擔任了夾濱流溝的“河長”,下定決心要讓“黑臭河”變清水河。為了整治“黑臭河”,他一次次到河邊摸排污染源。從源頭上堵住了沿河工廠的污水滲漏。然后建造類似生活污水處理用的三隔柵,對該河道的水進行過濾沉淀后排放。同時水面上種植狐尾草凈化水質,收到了凈化、護堤、護蝦、魚餌等一舉四得的效果。如今夾濱流溝河道已整治一新,水中生態(tài)綠藻浮動,岸上綠化環(huán)繞,成為村民休閑的好去處。 村風,“種文化”建設新農村 每到晚上,寺橋村的文化廣場上就會響起悅耳的音樂,村里的婦女們,隨著音樂的節(jié)奏,翩翩起舞。 然而,幾年前,寺橋村完全不是這個樣子。在陸建成的記憶里,那時村民雖然口袋里有錢了,但是身上總缺乏一股精神氣兒。 去年,村里投入20萬元,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建起了文化廣場,有籃球場、健身器材等,村民們有了鍛煉、休閑的好去處。有了硬件設施,陸建成又專門請人教村民跳舞唱歌。這樣一來,村民參與文體活動的熱情大大提高。 另外,重新布置村雕、新建黨建長廊……“種文化”不再只是自娛自樂,而開始影響著更多的人。 (本報記者 王秋莉 通訊員 傅國燦) |